闻为撮要与详记两部。新闻之第一段,曰撮要;其次诸段,曰详记。”“新闻之撮要,以新闻之精彩及数问题之简单答案组成之。”
当时对于新闻导语的称呼尚不统一,徐宝璜称之为“撮要”,任白涛则称之为“冒头”。1922年任白涛在《实用新闻学》一书中说:“新闻记事之制作,欧美报界从来有一惯例,即将事件要纲,提置于起首作冒头。……读者只读起首之一项,即可明了。而编辑者则遇记事辐辏,难以尽载之际,可随意舍去后列之一项或数项,亦无伤于全体。……冒头者,诱起读者读欲之饵也。故饵味不可不使之美。彼业务倥偬,神经疲劳之现代人士,一瞥平凡枯干之记事冒头,鲜有不厌读者。”
我国著名报人邵飘萍在1923年出版《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其中也主张新闻报道必须“将第一段为大概之叙述,以后再叙述远因近因。如早晨无暇全读者,阅第一段而已足。欧美、日本进步之报纸,现在大抵皆用此法”。
与这些理论上的论述相呼应,我国新闻界不少人开始了新闻导语写作的尝试。到20世纪20年代前后,上海的《商报》、《新闻报》和北京的《晨报》上陆续刊登这样的新闻报道。
1943年,延安《解放日报》上连载刘文怡撰写的《新闻导语》、《新闻导语的作法》两篇长文,表明新闻导语写作方法和新闻导语写作研究已经在全国有关新闻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当时新华社在给各地分社的指示中,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新闻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1)新闻的高潮应放在前面,而不是放在后面。
(2)开头的几句话,就要把主要的意思写出来,使读者不能不看下去。
(3)在第一段里就用生动的语言将读者抓住。
这与我们如今对于新闻导语的写作要求非常相似。
1951年,毛泽东同志在审定《中共中央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定等文字缺点的指示》时,加上这样一段话:“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即于开端处,先用极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现在新闻学上称为‘导语’,亦即中国古人所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唤起阅者注意,使阅者脑子里先得到一个总概念,不得不继续看下去。”[1]同年,在中央召开的全国各省、市秘书长会议上,正式发文强调导语的重要,并将导语写作的原则及方法移植到公文中去,明确规定:“凡较长文件,均应有导语”;“每一自然段,均应将该段主旨、重要观点放在最前面”。这样一来,导语写作被空前重视起来,并成为新闻及公文写作中不可动摇的重要原则。
二、新闻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
1月6日,有网友爆料了一段飞越旅行创始人王小琴与员工在微信群聊里的对话。随后一天100张设计图顿时爆红于网络。 在员工提出疑义后,王小琴回复称,一张都没做就开始说做不完,提高自己的效率。这是公司正常的工作安排。对于这种极不合理的工作安排,网友戏称年末将近,该公司创始人为节约年终奖以这种方式逼迫员工辞职,还有网友给王小琴的照片激情P图。 舆论发酵后,1月7日,飞越旅行董事长贾飞对此事做出了回应。贾飞称这种安排很正常,员工做出来的图不满意,那就做出100张图来挑选。不去做、不做尝试就拿不出满意的作品。贾飞还表示,这样的安排只是为了给客户服务最好,最极致。客户应该看到公司对员工严格的要求,而不是站在员工的角度表示同情。 这样毫无人文关怀的公关回应,没有得到网友的支持,反而更激起了网友的愤怒。 正如贾飞所说,这次网友站在了员工的角度,对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安排表示同情。网友们积极地以反讽、恶搞、谣言等各种修辞方式感同身受地参与到此次公共事件中,不断扩大舆论的范围,试图倒逼企业为此事做出回应。
危机公关点评: 在经过了华为、网易暴力裁员后,公众对企业与员工关系的话题极度敏感。由于员工与企业高管之间不对等的话语关系,让这些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在网络上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组织,这个虚拟的组织赋予了他们自我表达的机会。网友们通过关系集聚引发话语权的再分配,为自己的想要争取的权益发声。 根据贾飞的回应可以推断,在飞越旅行的企业价值排序中,对客户的服务远比对员工工作的合理程度重要,因此可以举着客户即上帝的大旗无限制、不合理地压榨员工,其本质则是对客户的人化和对员工的工具化。同样是人,员工却因飞越公司的价值观被强行缺失了价值,这种价值不对等的关系也是公众对飞越旅行董事长回应抵触的原因。 其次,违反常识的颐气指使也是公众情绪激发点,公众在这位设计师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即外行指点内行的羞辱感。这种羞辱感带来的群情激奋也是董事长在二次回应时应当正面回应的事实性问题,如果非专业人士对专业问题进行指点并拥有决定权是公司内业务的常态或是如此的默认,这无疑是断送今后企业的招聘道路。 在网络公共事件的讨论中,充满了各主体之间的权利和利益的争夺。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公众的发声权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果不能很好地认知自己的社会位置,一直以对抗的思路对待公众的发声,将永远得不到公众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