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学习写作之前,先要了解好文章的标准,不妨回忆一下我们经常碰到的两种场景。
第一种场景,作为读者的我们经常在读完一篇文章后大呼精彩,然后将它推荐给朋友,但当朋友问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时,你并不能很好地说出个一二三,也就是说你切切实实地觉得它好,却不知道怎么表达。
第二种场景,作为作者的我们,有时候认认真真打磨了一篇自认为很好的文章,发表后却反响平平,有时候随意构思的文章,自己并不认为写得有多好,发表后却备受好评。
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我们对“什么是好文章”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所有的判断都基于模糊的情绪体验,这种判断必然是不稳定的。
读者这样并无大碍,但作者有必要形成一套自己的判断逻辑。李笑来说过一句话:审美常常并不需要知道原理,但创造美的人必须有方法论,否则不可能持续创造。
我既是一个长期阅读的人,又是一个持续写作的人。我基于这些年对好文章的判断提炼出5条标准,接下来结合案例分别展开说明。
提供新知,创造价值
我经常说,写作不是自嗨,而是为了创造价值。想要创造价值,你得提供新知。新知的“新”很重要,你所表达的若是人人都知道,那读者不必读你的文章。阅读是读者的自我完善,他需要从你的文字中汲取他身上本来没有的东西。新知的“知”代表知识、认知,但新知也不局限于新知识、新认知,它也可以是新方法、新资料、新故事、新视角等。
我写过一篇被全网500多个公众号转载的爆款文章,题目是《湖畔大学梁宁:成就高的那批人,全都有同一种天分》。这篇文章为什么好?就是因为文章提出了很多人不曾有过的新知。比如,人人都想知道自己的天分,这篇文章提出,人最重要的天分是快乐。
上天安排一个人的命运,或者给一个人使命,其实是给他一个爱好,一种真实的喜欢。
人没法拒绝自己真实的感受,不论现实把他层层夯实在哪个轨道里,他总会一点点移开重压,腾出一丝空隙,让自己投入真实的快乐里。这种让人快乐的东西就是一个人命运的把手。所以,要找到那件能让你一直不厌其烦地做下去的事,就是你的天分所在。
长得漂亮、身体协调、智商很高……这些都是你的显性天分,更重要的是你的隐性天分——什么会让你快乐。
这篇文章还提出,痛苦是比快乐更重要的天分。当他不再痛苦的时候,也许他超越了,也许他就此平庸了。对于拥有巨大痛苦的人,欢愉是短暂与廉价的。
情绪是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其实我们后天学习的东西,都是理性的,理性是把人往回拉的力量。但是驱动一个人的,其实是他的内在感受、他的情绪,那是他的底层操作系统。
这就是我那篇文章中的新知,新知是能给读者带来愉悦感的东西,因为读者通过阅读吸收了他不曾拥有的东西。
信息量大且密度高
很多人经常问我:一篇文章写到多少字比较好?是不是太长了,读者就读不下去?新媒体时代是不是就应该短、平、快?
长短并不是判断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判断文章好坏最重要的是信息量和信息密度。你写了1千字,但废话连篇,真正有用的东西只有200字,你能说这篇1千字的文章短吗?不短,它太长了,它应该删到200字。你写了1万字,段段精彩,全篇读下来没有任何一段多余,你能说这篇1万字的文章长吗?不长,你不能因为它有1万字就想删掉几千字。
2018年国庆假期的前一天,我写了一篇“干货”文章《如何科学安排假期,做真正会休息的高手?6 000字干货给你讲透》。这篇文章信息量足且密度大,不断冲击你的大脑,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产生高频的启发感。
一篇6 000字的文章,我用换脑、主动娱乐、被动娱乐、自控力、心流、边际效应、峰终定律等概念给大家介绍如何科学休息,读者读完大呼过瘾。
我喜欢写长文章,因为我觉得要把任何一件事讲明白都不是三言两语能完成的。“长”并不是阻碍阅读的因素。好多读者留言说,我的公众号让他们第一次有耐心认真读完这种长文。
当然,我从来不主张刻意写长文,大家在写作时也不要被篇幅限制。如果你能用精练的语言讲明白一件事,那自然再好不过了,至于长短,并不是判断文章好坏的标准。我们要用信息量保证文章的价值总量,用信息密度保证文章提供价值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