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物?在哪里登场?目前处于何种状态?作者需要通过描写逐一解释清楚。
初学写作者的问题在于,总是想要尽可能地在故事中塞入更多信息,以便读者充分了解自己,于是不厌其烦地描写故事背景、人物心情等,无论什么场景都是浓墨重彩的。
比如,主人公在餐厅约见一位重要客户,落座后交流了10分钟左右,就接到一个紧急电话。
这幕故事中,较重要的信息是这个电话,而不是这家餐厅,也不是眼前这位客户。然而,没经验的作者常会忍不住对那些无关紧要的事物进行详尽的描写,比如餐厅内豪华的装饰、侍应生周到的服务、客户优雅的举止等,认为这些细致的描写能让故事看起来更真实,让读者有代入感。
事实上,如果不加区分地描写场景中出现的所有事物,就没了重点,读者不知道其中哪些才是推进情节发展的关键要素。在这个场景中,如果跟电话内容有关的是这位客户,可以把描写的重心放在此人的容貌举止上,而对餐厅环境一笔带过,这样才能用文字引导读者去关注他们应该关注的内容。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描写要有浓淡之分,张弛有度,以突出不同场景中较重要的事物。有的作者也许心里清楚这一点,但拿起笔又变得头脑发热,尤其在描写自己非常熟悉的场景、比较喜欢(或反感)的人物时,容易滔滔不绝,刹不住车。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应该对细节展开必要的描写时,忘记写了。
比如,盛夏的午后,男一与男二在校园篮球场上发生了争执,扭打在一起。
这幕场景中,在着力描写两人如何起冲突,又如何开打之前,作者很有必要对天气状况和周遭环境做一番描写,否则读者就会纳闷:天气这么热,怎么不在教室待着,跑球场去干什么?在学校里整这么大动静,就没有旁观者吗?怎么半天不见一个拉架的?……只有把背景交代清楚,人物的活动才显得合情合理。
描写时,对场景、人物、氛围所占的篇幅比例没有硬性规定,关键是张弛有度,不能为了突出其中某一方面而只字不提其他两方面,否则作者写过瘾了,读者却满腹狐疑,就会在逻辑严谨性上留下败笔。因此,要养成从多个角度分析事物、从正反两方面考虑问题的习惯,赶在读者发问之前设想各种可能性,给出必要的交代铺垫,才能自圆其说,读起来才能顺畅不突兀。
描写要言之有物,尽量用简单的语句传递丰富的信息。请看如下这段:
又一次我到小菜场去,已经是冬天了。太阳煌煌的,然而空气里有一种清湿的气味,如同晾在竹竿上成阵的衣裳。地下摇摇摆摆走着的两个小孩子,棉袍的花色相仿,一
优势可以说能写一整本书,挑大的说可以快速建立品牌知名度,让消费者有信息可查可看,例如新品上市和节假日营销,事件营销,公关维护等都可以做软文营销,详情可以咨询较互联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