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政治性突发事件,还是自然灾难和重大责任事故,都因其严重的破坏
性后果,给人们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冲击和震撼,因而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很容
易激起公众的了解欲望。同时,也会引发各大媒体争先报道,甚至会引来众多外
国媒体的报道。尤其是以CNN、《纽约时报》等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基本上
掌握了当今国际涉华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但它们在报道中国发生的事情时一
般是按照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进行的,因而它们所传播的中国声音、
塑造的中国形象,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其他国家受众对中国舆论的视听和认知。
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我们要同境外媒体争夺舆论阵地,第一时间作出报道,以赢
得受众,争取舆论的主动权。
新华社社长李从军说过:“记者必须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喊出第一句
话。”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突发事件,在较短时间内,受众往往无法对事件真相
或是相关的细节作出准确判断。而媒体则有责任积极开展报道,正视突发事件的
问题和产生的结果,把真相告诉公众,为受众答疑解惑,以正视听。有些媒体在
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对来源不明的信息不去核实、求证就予以报道,充当了谣言
的“扩音器”。同时,面对突发事件,记者还要去查证相关信息,兼顾社会影
响,选择合理的报道时机。2001年底,长江上游发生一起卡车氰化钠泄漏的重
大突发事故。《长江日报》的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准备进行报道,但在采访中
记者根据自己的判断认为事态很严重,如若一意孤行报道不全面的信息可能会让
市民产生恐慌,于是决定暂不披露,抓紧进行补充采访。后来从权威方面了解
到,这批氰化钠经汉水释解,不会对下游居民的饮水安全造成威胁之后才予以
报道。
对突发事件的背景、结果等客观的事实和信息给予及时准确的报道不仅能够
先声夺人,掌握主动的舆论权和话语权,还能够为救灾、灾区重建等进一步的工
作提供决策和计划制订的依据。反之,信息发布不够及时准确可能会增加突发事
件带来的负担。2008年初,南方雨雪灾害期间,京珠高速公路出现严重堵车。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各方通车信息发布不及时,致使许多不知情的车辆进入
湖南后无法出去。同样,郴州断电十几天的消息在事发15天之后才被公众得知。
信息传播的不通畅严重影响了抗雪救灾的进程。
同时,突发事件事关民心稳定、社会安定,对其报道一定要谨慎、认真,容
不得半点虚假。对于突发事件报道,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要快速反应,注意时效
性,更重要的是要去核实已获取的信息尤其是与财产损失、人员伤亡有关的数
字,留意可能导致事件发生的各种细小环节等,做到如实报道,避免因盲目抢时
间,一味追求时效性而出现失实报道,避免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后果。真实准确的
报道既是对公众负责,又是对明天的历史负责。
突发事件报道的准确性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有各种
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有些媒体还是没有突破“报喜不报忧”的模式,会有意识
或无意识地缩减对事件造成的不良结果的报道,企图掩盖或减轻相关人员、单位
的责任;有些媒体也会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夸大局部,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有时
还会受到事件本身的特殊性质的影响,如煤矿坍塌、洪水灾害等突发事件,其伤
亡人员和财产损失数据是不断变化的,有可能发稿一分钟之后就不准确了。记者
在采写上要注意及时更新数据,这可以通过与当地媒体沟通联系获取信息,采访
权威专家和业内人士等,避免采访对象不够权威,掌握的信息不全面。同时编辑
首期检查时要严格审核,让报道更加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