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稿 登录  软文发稿  免费注册
  1. 资讯中心
  2. 文章正文
新闻评论的选题
2021-08-09 09:30:25


新闻评论的选题,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选题好,写作

(制作)起来就非常顺手,媒介的采用率也高,评论产生的社会影响就大。如果

选题不对路,写作(制作)起来往往很棘手,媒也认为不拟刊登(播放),创作心

血就会付之东流。所以,人们常说“题好一半文”,“评论好写,选题难得”。

一、“选题”辩

(一)什么是选题

所谓“选题”,指的是选择什么问题。

新闻评论的对象是新闻事件,但我们不能就事论事,而要就事论问题。许多

新闻评论的初学者总是不善于抓问题,而是跟着事件的过程去论述,结果等于把

事件又叙述了一遍。要紧的是从事件中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这样,论述时

才能有中心,一篇文章才能围绕中心去说话,使评论不至于漫无边际。问题确定

了,我们也才知道在评论中简述事件的部分该叙述哪些内容。一则新闻可能会

有上千字,我们只能用几十个字来简述新闻,从而腾出篇幅来讨论问题,简述哪

些内容,是由选题决定的。

大千世界,新闻事实层出不穷,面临的问题纷繁复杂,新闻评论不可能随便

抓住哪一方面的问题就去评说一番。评论员必须进行审慎的对比、挑选,找出那

些最值得下功夫去研究与探讨的问题。确定新闻评论的选题就是对新闻评论的

诸多对象进行分析,找出那些最值得评论、最有价值的问题来。

一篇新闻评论不是针对一个孤立的现象,它所面对的新闻事实也不是一件

孤立的、偶然的事件,而是诸多相近事件中的一件,是某一个带有普遍性、时效性

的问题的具体表现之一。新闻评论是从某一件看似偶发性的事件中发掘出带有

普遍性的问题,找到事件产生的背景、原因,预测事件发展的方向,辨别这一事件

在社会思潮、公众舆论中的意义与价值。因此,新闻评论的选题就有了相互联系

的两种含义:一是传播媒介在某个时期内通过对社会思潮和公众舆论的调查研

究,对此时期内社会重大问题的分析探讨而确定的要评论的诸种问题,或者说是

传播媒介的选题计划;二是就评论员本人来说,根据媒介的选题计划范围,相应

地确定自己面对的具体对象所可能阐发的具体问题。

传媒的选题计划与评论员的选题确定之间既相联系,又有区别。联系之处

在于,传媒的选题计划是在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确立的,使新闻报道与新闻评

论有了重点,有了方向。评论员也往往是选题计划制订时的参与者,因而选题也

代表了评论员的意见。当然,还有一些评论员并不隶属于某一传媒,属于自由撰

稿人,他虽未参与传媒选题计划的制订,但由于社会面临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传媒的选题计划与评论员的选题方向存在着一致性。区别

之处在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是许许多多个别、

偶然事件的集合体,评论员并不是简单地将传媒的选题往新闻事实上一套就完

事大吉,他必须对偶然的事件本身加以确定,从事件本身的结构形态中逻辑地、

自然而然地引出结论,而不能牵强附会,削足适履。

(二)选题与命题

选题与命题不同。选题是选择评论的问题,命题则是评论的题目。选题相

同,命题不一定相同。以诚信问题为选题的评论很多,但每一篇的题目都不相


同。反过来说,命题相同,选题也可能相差万里,许多新闻评论往往套用前人文

章的题目,却谈论着完全不同的内容,以此取得特殊的评论效果。不过,一般情

况下,选题确定了,命题的对象和范围也就确定了。有时,题目甚至直接表述了

所评论的问题。

(三)选题和立论

评论创作,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定论题,提出论断,二是展开论证,分

析并解决问题。第一道程序中的确定论题就是确定选题,提出论断就是立论。

选题要确定的是提出一个什么问题,从什么角度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立论则是

确定用什么样的立场、观点去分析问题,进而确定要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选题规

定了立论的对象,而立论则赋予选题以灵魂。面对同一个选题,立论可能一致,

也可能不一致。

比如对于时评文章一稿多投问题,人民网的几篇文章立论就不同:

时评编辑读不读时评?

我的这个标题看上去似乎怪怪的:时评编辑不读时评他怎么编稿?至少要

看作者投稿吧。其实我的问题是,时评编辑除了看作者投稿外,还看不看其他媒


体的时评文章?在我原来的想象中,答案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今我知道,

很多时评编辑没有做到这一点。

近来稍得空闲,多读了些时评文章,马上就发现问题了。比如,今年3月1

日的《中国经济时报》载有《“圈内”与“圈外”》一文,作者盛大林;4月4日的《人

民日报》又有一篇《“圈内”与“圈外”》,作者还是盛大林,两篇文章几乎一字不

差。再比如,今年3月18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刊登了魏文彪的时评《谁

该给谁送牌匾》;3月21日《南方周末》“百姓茶房”里也赫然刊登了《谁该给谁

送匾》,作者同样是魏文彪,只是标题上少了一个字,正文里多了“更何况”之类

的上下文连接词。还比如,《中国青年报》4月3日的“青年话题”刊有《民族株

连症与虚幻征服感》,三天之后,也就是4月6日,《工人日报》发表了《虚幻的征

服感》,两篇文章内容一字不差,作者也是同一个人-魏文彪(不好意思魏文

彪先生,不是故意跟您过不去,只是恰巧碰上了,还请您大人有大量)。

《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工人日报》《中国经济时报》,这些

都是发行量很大、很具影响力的报纸;盛大林、魏文彪这些作者的名字,也经常见

诸报端,并非无名之辈。这样做造成的影响不好,人人皆知,也不必我多费口舌。

如果连他们都一稿多投,那像我这样的无名小卒该怎么做呢?

当然我深知,一稿多投也并非全是作者的错。尤其对于时评作者来说,一篇

稿子投出去后石沉大海、杳无音信,那可是要命的事儿,为保险起见只好投给多

家报刊,大面积播种,总有一个地方开花。我这个人总习惯于把别人往好的方面

想,所以,我宁愿相信很多一稿多投者(当然包括盛大林、魏文彪两位先生)是出

于无奈,只是想把辛辛苦苦写出来的稿件发表出来,而不是故意想一稿多发,多

挣那一点稿费。我不知道别的作者看到自己的文章一稿多发是什么想法,如果

是我,肯定会不安得几夜睡不着觉。

问题在于,作为时评编辑,如果无法防止作者一稿多投,那至少可以防止一

稿多发-经常浏览别家报刊的时评文章就可以了。如果忙,看看标题也可以,

心里起码有个大概印象,况且一篇稿件出笼要经过好几个编辑的手,防止一稿多

发应该不是件很难的事情。再说了,作为时评编辑多读时评文章,对于提高栏目

水准和提高自身编辑水平,总是大有益处的吧?

所以我建议,时评编辑抽空多读读别家报刊的时评文章,尤其要看重要报刊

的时评文章。

(网友:林涛涛,人民网2002年4月12日)

这篇文章的立论是:时评编辑要多读读别家报刊的时评文章,尤其要看重

要报刊的时评文章。

一稿多投,究竟谁之过

看过林涛涛的《时评编辑读不读时评?》一文后,我颇有些想法,在此一吐

为快。

一稿多投问题,一直是困扰媒体和撰稿人双方的“老大难”问题。说到一稿

多投,媒体一方总显得振振有词、有理言高,一旦发现某位作者有一稿多投现象,

轻者扣除稿酬,重者终止合作,甚至会将作者的“劣迹”公布于众。自然,在采取

这些处罚措施的同时,作者的人品和文德都遭到了某种程度的怀疑。

但是,在情和理这两个层面上,一稿多投果真都是作者的过错吗?

我平时的写作,既写时评,也写学术论文。学术论文稿件大多通过邮局寄

出,编辑也用同样的方式通知我稿件是否被采用,一来一往,快的需要半个月,慢

的需要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可是我并不着急,只有确定退稿后,才投给另一家

报刊。个中原因就在于,学术论文并没有很强的时效性,一篇稿件上半年可以

发,下半年也可以发,第二年还可以发。

但是对于时评类稿件,时效性就是命根子,别说两个月,有些稿件连两天也

拖不起。稿件是作者心血的凝集,收集了那么多材料,耗费了那么多时间,谁都


希望稿件能及时刊发,而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稿件仅仅因为“过期”而作废。

然而,目前大多数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的编辑,都不会及时回信告知稿件是

否被采用。如果在稿件石沉大海、杳无音信的情况下,作者将这篇稿子投给另一

家媒体,确实是一种被迫无奈的行为,至少是情有可原的“一稿多投”。

我并不否认,有些作者的一稿多投,确实抱有拿不上台面的目的,但大多数

的作者,并不愿意以自己的“文德”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蝇头小利,很多作者的

一稿多投,只是林涛涛所说的“大面积播种,总有一个地方开花”,只是“想把辛

辛苦苦写出来的稿件发表出来,而不是故意想一稿多发,多挣那一点稿费”。

如此说来,之所以会有投稿时的无奈,之所以会有一稿多发的尴尬,原因就

在于作者们不能够及时收到编辑们的确认信件。一稿多投的责任并不完全在作

者,有些网站处理稿件的速度太慢,有些编辑不够尽职尽责,也是导致一稿多投

的重要原因。在目前不少网站的“投稿须知”中,仍然注有“稿件两个月(或三个

月)未被采用,可自行处理”的字样,可见这种传统媒体惯用的做法,还是移植到

了号称高效快捷的网络媒体身上。尽量缩短稿件处理周期,是很多作者对媒体

寄予的希望,也无疑是大势所趋。

说到这里,我觉得人民网处理网友投稿的做法很值得借鉴。人民网投稿信


箱有自动回复功能,作者投稿后便知道,三天未采用或获告“拟用”便视作退稿。

这不仅让作者心里有了底,而且三天的处理时间也符合时评稿件的特点,在目前

各新闻网站中,这样的处理速度算是很快的了。

(网友:晏扬,人民网2002年4月16日)

面对同样的选题,这篇文章的立论却变成了:要避免时评文章一稿多投,编

辑要及时处理稿件并迅速给作者以答复。

前一篇文章虽然也对作者抱着某种同情,但从整体思路上看是批评作者,说

“我不知道别的作者看到自己的文章一稿多发是什么想法,如果是我,肯定会不

安得几夜睡不着觉”。后一篇文章则是一位时评作者所写,深切地道出了一稿

多投的苦衷。

对于同一论题,提出不同论点,形成各种观点的争鸣,这样的事例很多。



加入 专业的新闻发稿公司 立刻使用新闻稿发布平台! 注册账号
此操作需要登录,请先登录~
免费注册会员,尽享国内领先平台!
×

亲爱的专业的新闻发稿公司会员 ,您好!


       感谢您对我们的信任与支持,特邀您参加限时特惠活动。


发送“优惠券”给您的 媒体顾问 进行洽淡,期待您的参与!


祝您工作愉快,顺祝商祺 :)


发稿咨询合作咨询危机公关投诉反馈客服QQ
  • 商务合作
  • 发稿咨询 QQ:97081959
  • 合作咨询 QQ:965437
  • 企业发稿 电话/微信:18931001120
  • 媒介合作 电话/微信:18931001120
  • 专业的新闻发稿公司业务
  • 软文发稿 活动策划
  • 舆情监控 品牌传播
  • 网络公关
  • 危机公关
  • 联系我们
  • 邮箱:965437@qq.com
  • 公司地址:河北省邯郸市德源大厦
  • 联系电话:18931001120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 9:00~18:00 (节假日除外)
  • 扫一扫,微信客服

站内链接: 新闻发稿 | 人民网发稿 | 光明网发稿 | 新浪发稿 | 网易发稿 | 搜狐发稿 | 腾讯发稿 | 中国网发稿 | 央视发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