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过度营销:遵循微博的后遗症和对策
导语:2011年1月诞生,2012年3月1亿,2012年2亿,2013年1月3亿。微信已悄然进入人们的视野,品牌视野,营销人员视野。如今微博被称为衰落,似乎必须有替代品。毫无疑问,随着微信用户的兴起,微信营销顺势而生,成为营销新星。但微信和微博各有属性,微信营销和微博营销也各不相同。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理论体系的主体不会改变。随着新事物的不断出现,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对产品本身的理解来适应理论体系。从互联网的发展现状来看,社交媒体的权重越来越高,广告与公关的区别也越来越模糊。同时,互联网营销从业者的许多方式和观点也应该随着移动趋势而改变。新浪微博于2010年逐步发展,用户已达5亿多,仍在寻找合适的商业形式,整体营销效果开始呈现疲软趋势。自2011年1月以来,微信已经超过3亿用户,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的增长,移动互联网的未来趋势已经明显。微信和微博各有千秋。当每个人都专注于微信的新营销领域时,很多人不禁要问,微信和微博有什么区别?1.平台属性。微信是一个社交网络,用户关系是网络的纽带。通常是真实的人际关系,属于移动SNS。微博是社交信息网络,信息关系是网络的纽带,媒体属性强,影响范围广。2.产品形态。微信主要是对话、沟通和沟通。微博是快速表达、浏览和传播信息。3.传播属性。微信是一对一推送形成的闭环交流。微博广泛覆盖所有粉丝,传播开放。4.人群属性。微信是高粘性用户的精准人群覆盖。微博以兴趣为基础,粘性普遍较低。5.时间同步。微信的实时提醒功能使其同时传播。默认情况下,微博可以通过智能排名、流行微博、搜索等功能实现差时传播。微信营销市场初见端倪,下面就来看看大家是如何利用微信进行营销的。不同类型的品牌在探索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1.第一个是杜蕾斯。我还记得微博刚出现的时候,大家都把它当成功案例,在微信领域,它大胆吃了第一只螃蟹。主打互动。通过微信对话参加抽奖,内置有趣的游戏让杜杜真正成为身边的好朋友。2.科技尝试科技的星巴克。春节前贪吃蛇游戏,用html5技术与网民互动,也是微信领域的大胆创新。在微信第三方接口开通之初,很多商家都有很多新的尝试,比如在线翻译、在线酒店预订等,但这一切还在探索中。微信平台非常广泛,但形成的运营模式尚未诞生。虽然微信营销很有趣,但想象一下,当你的微信关注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公共平台时,原来的便利和娱乐也可能转化为压力。许多企业仍在运营微信公众账号、日常信息推送、互动游戏等,但由于微信平台本身的特殊性,微博运营模式无法完全复制。这样会带来的后果是mdash;mdash;过度营销。我以前见过一位网友发的微博。内容是这样的:我一直坚持使用它Google reader ,当我有空的时候,我可以选择我想读的项目。阅读一旦形成压力,就会成为一个奇怪的结果。要么取消注意力,以另一种形式获取,要么信息到达,但不会打开。通过分组功能,我们可以选择阅读或不阅读微博的形式类似于关注订阅。但大多数微信都不是这样。当我们关注一个账户时,除非屏蔽设置,否则我们会收到它推送的信息。过度营销会导致流失率提高的新问题。当一个账户推送太多我不需要的广告信息时,我可以立即取消对它的关注。或者当我关注这个账户,没有给我带来相关价值时,我会立即取消关注。因此,我们可以提出三个问题:1。如何推翻以往微博的营销方式进行创新?2.如何在减少信息轰炸的同时加强与观众的沟通?3.如何在适当的范围内提高用户的活动性和粘性?首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讨论企业使用微信公共平台的目的。总的来说,无非是提升品牌知名度,实现营销目标。此外,微信公众平台更适合SCRM即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及时性和隐私性可以帮助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在目前的情况下,这只是一个建议。由于人员成本和微信平台只保存了过去7天的信息,需要丰富和完善功能才能真正投入使用。其次,公共平台的明确定位是客户服务还是品牌,是倾听还是讲述。许多企业希望建立一个二合一的微信平台,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里一起解决。当然,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在实际的实施中会带来各种问题。微博账号和粉丝是点对点的,有些问题可以通过粉丝之间的互动有效回答。但微信官方公众账号粉丝之间没有联系,对公众账号的响应速度要求更高。由于一些品牌的官方微博与微信平台是由代理公司代为运营,运营人员对于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信息了解不够全面,解答粉丝提问时可能由于延迟而造成不满情绪加重。虽然微信公共平台的定向发布功能提供了初步的big date但这在某方面也成了巨大的压力。三是微信互动创意形式。如今,高质量的内容仍然是平台生存的重点。微博中常用的共享抽奖在微信中没有生存空间,一对一的交流限制了品牌的曝光度。目前常用的方式是回复参加抽奖或者和微博打通,但是单一的交互形式会导致审美疲劳,一些用户的参与也会在平台转移的过程中减少。一些实体店品牌还使用微信会员卡LBS等相关功能,进行O2O营销,初见成效。然而,大多数活动都是肤浅的,能够持续带来新鲜感的活动太少,用户在使用折扣后可能会失败,然后停止关注。一次性营销活动无需杀鸡取卵,逐步积累忠实活跃粉丝才是营销的价值。第四,意见领袖的参与。在微博运营中,KOL加入已成为明码标价的一部分。但在微信领域,草根大号和红人还能分一杯羹吗?在微信最近的一系列整改工作中,显然没有鼓励草根红人。一方面,微信朋友圈的分享会助长过度营销,降低用户体验。通过微信高效引流是好事,但不一定你发的内容刚好戳中了我的视觉G点。另一方面,KOL关注者只能进行单一互动,缺乏沟通,热情差。自言自语却没有旁观者,怎么会有乐趣呢?第五,KPI的考量。虽然自微博诞生以来,大家对于微博的KPI制定方法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虽然简单的粉丝和转发量过于片面,但至少有证据可循。那么微信的私密特点就很难建立片面的标准,如何判断营销效果呢?结论微信是一个新的战场,很多品牌都开始跑马圈地。在新媒体领域,延续旧法是保守和安全的,但赢家可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