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货不能只追求主播效应 重视消费者权益
如果评价2020年的高频热词,直播带货无疑是必不可少的。据商务部统计,仅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就有400多万电商直播。直播带货火爆,也存在消费纠纷。通过对直播带货网站的调查,北京消费者协会发现部分网站存在虚假宣传。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消费者调查还显示,有37个.3%的人在直播购物中遇到过消费问题,即使在2019年直播带货处于上升期,质量控制、售后、交付等问题也经常发生。如果有消费,就会有纠纷,消费者就会保护自己的权利。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场维权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虚假宣传、质量控制、售后交付等问题的存在时间可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历史相媲美。现场商品不仅是消费场景的变化,也是电子商务经济的新增长极。大量线下业务实体转向现场风口,交易规模扩大。如果他们不充分关注消费者的权利保护,他们就会忽视消费者的权益。从监管层面来看,如果我们不及时给予沉重的打击,就会有治理真空,威胁到繁荣的现场商品经济。从长远来看,受益于现场商品的各种市场实体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影响。对于真实的在线虚假宣传现象和假冒伪劣产品,监管应持续在线。现场商品的本质是营销,现场直播是一种形式,商品是基础。为了与消费者竞争,商品将不可避免地追求锚的影响力、价格优势和销售数据。现场翻转的原因往往是重营销,轻产品质量,导致质量控制和售后错误。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发现,观看直播的人主要了解商品性价比和喜爱是购物的关键因素,有60个.1%的人因为商品的性价比而下订单。因此,直播带货只追求主播效应,忽视质量控制,无疑是本末倒置。直播带货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电商网站的运营。然而,为了抢占市场,吸引带货主播和产品品牌,一些网站不可避免地对监管视而不见。整顿直播带货混乱,网站要主动作为。调查中,受访消费者对于主播是否就是经营者的问题认知较为模糊,这导致人们有意维权,却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因而网站要明确带货责任,畅通维权通道。除极少数头部主播外,不少带货主播的从业素质不尽如人意,比如对品牌的生疏,导致介绍时无法满足观众需求,难以让消费者产生黏性。新事物发展并非一路畅通,而且总是在动态上改进,直播商品也是如此。近日,中国商业联合会牵头制定了《视频直播购物运营和服务基本规范》和《网上购物诚信服务体系评价指南》两项标准,将详细规定直播商品的准入、运维和监管。今年7月,浙江将启动直播电子商务服务规范,并制定主播负面行为清单。这些措施的引入发出了指导和规范直播商品行业发展的信号。只有加强行业内外规范,随着专业人才的涌现,直播带货经济可以逐渐告别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