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反应!主流媒体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普责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对公众的健康、生命安全和正常社会秩序产生重大影响。必须采取果断措施,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坚决消除。2020年春节前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积极加强舆论引导,有效激发正能量,传播科学防控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坚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是主流媒体特别是科技媒体的使命和责任。快速反应 一旦发生公共卫生事件,它将迅速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警惕。恐慌、焦虑、怀疑、盲目服从、谣言等问题将一波又一波,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压力,严重影响事件的控制和消除。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公众舆论非常重要。主流媒体必须迅速响应,及时普及科学防护知识,提高防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压舱石和海针的作用,正确引导公众舆论,聚集团结一致、克服困难的强大正能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强调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增强信心,温暖人心,聚集人心。在武汉,面对突如其来的封城,市民们很担心。《武汉科技报》迅速制作并推出了针对疫情防控的网络科普知识奖竞赛小程序,及时普及相关知识,疏导人们情绪。随后,经湖北省媒体和全国科技报推广,该小程序参与人数超过300万,充分发挥了科技媒体科普的影响力和舆论引导作用。随后,《科学导报》、《山西科技报》、《重庆科技报》等全国20多家科技媒体及时发声,迅速推出了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抗疫特刊、专栏、专版,全力以赴开展疫情科学防控宣传教育,有效引导舆论,疏导情绪,增强公众信心。比如《科学导报》先后推出了两期战争特刊、公共场所精神、专家解读、防疫一线报告、专家解读、防疫一线报告、家解读、家解读等随后推出40多个战疫专版,报道一线科技抗疫故事,传达抗疫科研最新进展,发表20多篇相关评论,化解公众焦虑,增强抗疫信心,取得良好宣传效果。再比如《湖南科技报》紧急策划出版抗疫情 保春耕 稳定生产抗疫专刊,连夜印刷20万份,发布基层一线,成为农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宣传国家抗疫权威的应对材料。主流媒体是公众心目中的情感骨干。媒体有责任在紧急情况下及时为群众提供权威、科学、周到的科普服务,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科学认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别是科技媒体必须迅速响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启动应急科普程序,及时加强与相关领域权威部门和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全面、多角度向公众提供权威科普知识,解读科学防治措施,认真履行职责,坚决承担应对突发事件的重大考验。全媒体联动 精准推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群体性、普遍性、复杂性、变化性等特点。媒体在引导舆论时,必须遵循新闻规律,创新沟通方式,注重引导效果。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渠道和信息消费模式更加多样化,媒体舆论指导更加复杂和困难。因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论指导下,主流媒体在精心管理传统传播方式的同时,要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形成全媒体的联动格局,增加公众和社会急需科学知识的供给,精准推送,有效传播,为群众放心,为社会拉下减压闸。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山西科技传媒集团拥有三报八刊,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策划出版报刊疫情防控专刊,紧急印刷后发放到全省各地,迅速生产推出一系列全媒体抗疫科普产品。在山西科普科学之春,我们爱科学等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推出了1000多篇防疫科普文章,累计阅读量近100万,读者纷纷留言评论;陆续推出列公共预防指南H5海报;制作印刷10系列科学防疫科普挂图,贴在全省社区和农村;制作发布78期防疫科普微视频,让公众边看动画、视频边学习防疫知识;全省1000多个科普中国农村e网站开通疫情防护知识栏,提高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联合微医互联网 总医院开展疫情防护实时在线救助活动,通过互联网咨询,为公众提供免费的在线医疗咨询服务;组织开展新冠肺炎防控科普知识网络竞赛答疑活动,知识点传播量达到160万,参与者近20万。《江苏科技报》通过人民网江苏频道、公共科技网、苏科家园、科学传播在线、南京地铁电视屏等媒体,仅前两周就发布了482条疫情科普信息和视频,阅读量达到315万人次。《上海科技报》将最新防控科普视频准确推送到所有科普盒子上,仅10天内就推送了近1000条权威科普内容和200多万次疫情。《青海藏文科技报》、《青海科技报》、《藏文科普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科学生活手机报》先后编辑发布了300多份藏文防疫科普稿件,融合媒体网站阅读量超过20万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电子图册》在藏文科技报、藏文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科学生活手机报》等多个传播模式下载应用,受到了全省多个单位的广泛好评。及时、客观、真实地对疫情发展状况进行报道,加大防控知识科普宣传力度,指导公众科学防护,满足群众对信息的渴求,才能尽职履行好媒体的社会责任。设置议程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共存的舆论对事态发展变化的影响是利是弊,取决于有效的引导。例如,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凶猛,传播迅速,传染性强,感染广泛,公众焦虑是不可避免的。主流媒体在引导时,要根据事态发展和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制定公共防控知识需求议程,做好科普知识传播选题策划,让科学防控知识走进千家万户,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注入更多理性力量。比如冬春是普通感冒和流行感冒的高发季节。疫情初期,很多人疑惑地问:如果有咳嗽和发烧的症状,你想去医院吗?如果你去了交叉感染的风险,不去会耽误治疗时间吗?《科技日报》及时策划了《发烧咳嗽》,选题邀请北京两位有新冠肺炎诊治经验的一线专家,1月31日通过新媒体询问新冠肺炎专栏。从专业角度明确告知公众:流行病接触史是关键,体温37.8℃是引导舆论科学对待疫情的硬指标。到3月底,本专栏发布了40篇关于疫情的公众关注稿件,阅读量达到200万 。同时,《科技日报》在2月和3月连续8周40期的报纸上设立了抗疫专栏和专栏,设立了《新型肺炎16个应急科研项目初步成效》、《睡不好、吃不下、坐立不安、疑神疑鬼》 不要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情绪 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面对这些谣言,你的科学免疫力承受了吗?体内病毒已被清除,对他人无害。专家表示,在权威专家的帮助下,单渠道采访科普信息,回答问题和解决疑问。同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科普议程,由于涉及医学专业,报告中会遇到许多难以理解的专业词汇。如果直接引用,公众将感到困惑,不知所措,不能发挥科普作用。因此,媒体的科普报道不仅要严谨、科学、真实、准确,而且要善于使用人们值得信赖、理解和理解的科普词汇,简单易懂地分析问题,表达观点。(作者:科学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