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亲近、感觉新奇
一个方式是内容可以刺激催产素,像是有关宠物、家庭、日常生活等主题,能够让人感觉很亲近、很熟悉,当催产素被刺激了,我们就会分泌多巴胺,我们就想要去追求这个内容。
或者另一个方式是内容可以刺激睪固酮,我们也可以去追寻能刺激睪固酮分泌的内容,像是那些很新奇的、没看过的、陌生的、很特别的东西。
这两个概念看起来有点互斥,一个是“亲近性”,就是那些很熟悉的。另外一个是“新奇性”,也是我们都很陌生的,没有接触过的。不过这两个东西的的确确就是我们的大脑会去特别注意的东西。
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都知道人类的演化过程,初期可以分为:
狩猎、采集,这是我们最早期的两种生产模式。负责采集工作的大部分是女性,她们必须要拥有能够找到环境当中熟悉物品的能力。那些吃过很熟悉的、吃过觉得很好吃的、吃过之后没有生病的东西,必须要能快速地辨识出来,才能采集到赖以为生的食物。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会被亲近、熟悉的那些东西所吸引,因为必须要这样做才能生存下去。
而另外负责狩猎的那些人,大部分是男性,他们就必须去注意草原上的风吹草动,去注意哪些地方有危险,去注意在寻常的环境之下有什么不一样的事情,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危险、保护族人,二来通过探索才能开发更多生存下去需要的新资源。所以说,人类的大脑在生存本能下,也会自动地去追寻具有新奇感的内容。
现在我们知道了,从历史、科学方面,可以看到人喜欢有亲近性、有新奇感的东西,并且不自觉就想要追求它们。那么,我们如何在内容上创造出具有这些感觉的东西呢?这就是这一章要跟大家分享的具体方法。如何创造亲近性元素?
拉近你跟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觉得你的知识可以让人感同身受。
那什么样的内容是让人觉得有亲切感呢?如果我可以知道刺激亲近性的“必要元素”,这时候我就可以把这样的元素放入我的知识文章中,也就可以通过这几种方式,让内容变成读者感觉亲近的,也是读者想追求的。
第一种可以创造亲近性的元素,就是“时代感”。
先前已经提到,要先认识我们的目标受众,才能运用受众喜欢的热点。同样地,我们也要了解目标群众,了解他们是属于哪个时代的,这样我们就能在文章里运用“属于他们的时代感元素”,让我们想要触及的读者感觉这些内容很亲近,是他们熟悉的,从而更容易刺激他们主动来追求。
举例来说,如果要对五六十岁的人讲话,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只要努力奋斗就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可是如果今天你是对二三十岁的人讲这样的话,他们的感受可能是努力也没用,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发展的机会,台湾就是鬼岛之类的厌世感。这样两群人,拥有不同的时代感,甚至彼此间有很剧烈的差距。这里不评论时代感本身的好坏,而是说,如果你要触及哪一类读者,你就要运用属于他们的时代感,让他们感觉亲近,要是用错了反而被排斥。
所以写文章前,除了自己的专业知识解释外,我们也要先了解我们的目标群众,去注意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及他们心里主要的感受是什么。
“并且通过跟他们一致的时代感元素,去触动他们的感受,有了感受就容易引发行动。”
所谓的亲近感,就是要让我们的视野和我们沟通对象的视野,两者必须是在同一平面上。这是写文章时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
身为专家,其实很容易不小心就把自己放在一个制高点,好像你是对着底下的人讲话那样,但这样正是违反了时代感,没办法产生亲近感,于是底下的人就算听了,也不想帮你分享,不会产生感受。
不要站在一个高台上,只是对着下面说话。不要像是指导者,想着要教别人怎么样怎么样。
传统媒体,因为掌握有限封闭的媒体资源,所以用这种制高点的方式,对台下一堆面孔模糊的角色讲话,好像还有用。
但是在新媒体的时代,这一招已经无效,你要知道的是,必须要用“平视的角度”来跟我们想要沟通的对象讲话,他们才会想听,才会喜欢,才会分享,才会行动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刚才讲的时代感,让你跟你的读者站在同一个高度来沟通。
心灵鸡汤、心灵砒霜
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像是“心灵鸡汤”、或是“心灵砒霜”这种方式,来跟我们的目标对象沟通,同样可以创造内容的亲近感。
什么是心灵鸡汤呢?大家可能听过,也读过很多,就是那些抚慰人心的内容,看了让人感动、激励的内容,这样的内容可以让读者觉得感同身受,让你的目标读者觉得你懂他的感受。同样地,你必须先了解目标受众,然后在文章里传达出“我懂你的感受,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这样的同理本身,就能创造抚慰的效果,然后你才能开始传达你想要传达的知识。例如,举自己遭遇过的例子通常最有效果,也不矫情。
那所谓的心灵砒霜是什么呢?其实跟心灵鸡汤是一体两面,大家一定也在社群网络看过类似内容。例如,你可能注意到Facebook上有好多个以“靠北”“负能量”跟“厌世”为主题的专页。这些负能量的内容,本质上其实不是要让你更痛苦,而是要让你会心一笑、纾解压力。其实同样是在跟你的读者说:“我懂你的感受,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
心灵鸡汤通过“激励”,而最近更流行的心灵砒霜则是通过“吐槽”来创造跟读者之间的亲近感。虽然他可能吐槽你,但你也可以吐槽别人,也可以自己吐嘈自己,像是我们看到好多“靠北什么”的社团,这些社团跟过去的鸡汤社团都不一样,它就是实实在在的批判,或是说很尖酸刻薄的嘲讽,把你生活中遇到的那些不好的事情大声讲出来。但无论哪种方式,其实都会让读者觉得自己的感受被同理了,让读者觉得这个人很懂我。用你的文字来给读者一个拥抱,这就是亲切感的运用。
“我懂你的感受,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
所以不管是心灵鸡汤或心灵砒霜的方式,其实都是可以有效地拉近你跟读者距离感的做法。
你、我们、我
在写作上的应用,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用字遣词来表达亲近性,最简单的就是利用人称,像是使用“你”。当文章里用“你”这个字的时候,就是让读者感觉到是在对他讲话,虽然通过文字,却可以拉近陌生人之间的距离。
或者也可以利用“我们”,“我们”也是拉近文章跟读者之间距离的一种用字遣词方式,让读者感觉到我们是一样的、在一起的、共同在思考的。但是要切记,尽量不要用“你们”,“你们”是一种很有距离感的写法,好像作者自己才是对的,其他人都是异类,读者也是异类。
那“我”可不可以用呢?用“我”的时候,要注意到这是一个让读者更了解作者的方式,用“我”的时候,就是要分享个人的经验,然后让读者觉得“我”是一个愿意对读者推心置腹,让读者知道原来“我”是怎么想的一个人。这时候内容真诚可信就很重要。
“‘我’想跟‘你’说一个属于‘我们’都该知道的知识。”
所以说,善用“你”跟“我们”,偶尔要表达个人经验时可以用“我”,让读者觉得作者跟他非常接近,也就创造了亲近感。
另外,善用这三种人称,还可以让读者觉得这篇文章是为读者所定制的,这篇文章背后有人在跟读者打招呼,用很亲近的方式在跟读者讲话。这都能有效地建立起读者跟你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