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在形式上也富于变化,新颖而活泼。
广播新闻评论
内容提要:
1.广播评论的特点及要求:精练性;缘事而发;以小见大;口语化;声音
传真。
2.广播新闻评论的特殊形式:播稿式;说稿式;脱口式。
3.说稿式评论有漫谈式、对话式和戏剧式三种形式。
4.脱口式评论包括评论员(主持人)的口头评论、座谈式评论和连线式
评论。
广播的传播特点
广播的传播特点源于两个因素:一是它的语言特点-有声语言,二是它
的传播方式-电波传送。
一、广播传播的优点
(一)传播迅速
广播是依靠电波传送的,所以它较少受地理、交通条件限制,只要是电波能
够波及的领域,那里的人们就可以收听到广播。不仅如此,电波传送的一个特点
是波及之处与发射之处几乎没有时间差,所以,广播使消息的时效性概念发生了
革命。如果说在报纸上发的消息要经过采访、写作、编辑、印刷、发行等许多道工
序,才能最后到达读者手中,时态上是过去时,那么,广播则可以边采访、边播发、
边议论,时态上是正在进行时。实况转播使消息处在时效性的极限上。从第二
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默罗从英国向美国发回实况新闻报道和评论的那一刻,实况
转播就成为广播可以骄傲的长处了。
有声语言的使用也是使广播时效性空前加强的重要原因之一。使用有声语
言,少了将有声语言加以记录整理和印刷发行的中间环节,人们只需说出,不必
再写出,这使得广播的传播速度走到了其他媒体的最前列。
1981年3月30日美国总统里根遇刺的报道很能说明广播的这一优势。里
根步出华盛顿布尔顿饭店的要人出口处时为下午2时25分,然后他向群众微
笑、挥手致意,突然遭到枪击,估计此时为下午2时28分左右。为了最先报道这
则重大消息,美国电台、电视台、报社记者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其中,电台广播最
快,事件发生后仅2分钟,美国广播公司电台播出了驻白宫记者萨姆·唐纳森的
首篇有关报道。事件发生后4分钟,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台广播了现场记者莱
姆·塔克的报道。美国广播公司的摄影记者汉克·布朗镇定地拍摄了里根遇刺
的全过程,美国广播公司所属的电台值班人员来不及剪辑、音响合成与审片,马
上播放实况录像,时间在2时34分,即事件发生后6分钟。至于美国报纸登载
有关里根遇刺的消息,那是几小时以后的事情了。(1]可见,有声语言具有“先声
夺人”的优势。
(二)收听方便灵活,可以忙中偷闲
收音机不像电视机那样体积大,它携带方便,收听时间灵活,可以忙中偷闲,
散步时、等车时、出外旅行时,都可以听。紧张忙碌一天,在看完电视、告别喧嚣
时,还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地打开收音机,进行心灵的对话。广播收听的空间也
比较自由,不像电视那样必须坐在客厅看,也不像报纸那样必须排除环境干扰才
能看。广播几乎在任何空间都可收听,如果怕影响别人,可以戴上耳机。“随身
听”,是它的特点。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听众收听的随意性,可以认真听,也可
稍带听,甚至许多时候,它成了听众排遣寂寞的最佳工具。当然,电视出现以后,
广播的听众被大量分流,从而造成广播听众的减少,但许多时候人们是不便于看
电视的,比如出租车司机,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车上,不可能一边开车一边看电
视,一边开车一边读报纸,广播就成为其首选。那些上夜班的人也不可能看着电
视工作,夜班又容易犯困,因而广播也是其主要选择。看电视要坐下来,而人们
忙着干活时,需要到处走动,此时只能偷闲听广播。
(三)亲切感、接近感强
播音员(主持人)与听众处于一种类人际传播状态。收听广播的人一般来
说是单独的个人,许多人集体聚集在一起收听广播的情形很少见,只在某些特殊
情况下才会发生。就是说,播音员总是面对个人播音,因此,他不能用类似领导
在大会上讲话的语调去讲话,而要建立一种个人间对话的特殊语调,一种亲切友
好的交谈语调。生活中个人间往往有着辈分、级别、职位等差别,在交谈中就有
了因之而出现的语调差别:或谆谆教诲,或严厉批评,或无情指责,或促膝相谈,
或毕恭毕敬。但在广播中,除非角色确定(比如儿童类节目中的老师给孩子讲
话),播音员一般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所以,语调只能是面对朋友时的语调。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通过广播宣传其主张,其广播的总题目
叫“炉边谈话”,而不是“总统指示”。即便是角色确定的播音,播音员的角色也
始终是为听众服务的角色,而不是高踞于听众之上。当然,这并不是说播音员
(主持人)只要态度亲切就行,他还必须是一个有知识、有学问、有修养,能够给
予听众以启发和帮助的人,孔夫子说要“友多闻”,如果主持人不是个“多闻”的
[1]施天权,广播电视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46~47.
人,必然会失去听众。听众不愿自己宝贵的时间被无聊的闲扯所占有,他希望听
广播后能有收获,能得到所需信息,受到心灵启迪。这样,对主持人的要求就是
有学问但不故作高深,有知识但不卖弄智力的优越。广播可能因为没有图像而
失去看电视所能得到的主持人的表情信息,但有声语言有其独具的魅力,它能通
过语调、重音、音长、音强的变化有效地传达出主持人的情感、态度。这种富于情
感色彩的语言独具亲切感和接近感,它所负载的信息会像小溪般潺潺流入听众
心灵。试想,当一天的喧嚣渐渐远去,听众闭上眼睛,躺在床上静静地一个人收
听广播时,或者说倾听心灵的回声时,那份亲切与感动还有哪一种媒体能够提供
呢?电视的图像并不能更深地沉入心灵,因为心灵的眼睛往往是在观察外在世
界的眼睛关闭上之后才打开的。
广播与听众不谋面,从生动性上来说,也许不如电视,但是,正如前面所讲
的,广播的听众往往是独自在听,就是说广播带有一定的私人性质,这样,在大庭
广众面前不敢听、不好意思听的内容就可以通过广播来听。广播主持人与听众
不谋面,正好使听众的心理得以放松,免去面对一个人的眼睛时所有的那份惶
恐。这种不谋面,还使主持人有了一种类似上帝的地位。听众接受从空中传来
的声音,难免有类似于接受上帝的宣谕时的虔敬心态。因而,那些娓娓动听、亲
切感人而又入情入理的评论,会令听众心悦诚服。
(四)较少受文化水平限制,听众广泛,群众性强
如果要阅读报纸,首先要求读者识字。但对广播来说,这个问题是不存在
的。广播使用的是有声语言,只要人们懂得这种语言,就完全可以接受它所传播
的信息。广播语言免去了将语言变成文字的过程,听众也不必将文字再转化为
信息加以接受,接受过程更直接,信息流失和受干扰的程度也就更轻,听众可以
较容易地接受信息。再者,报纸语言文字化了,更理性一些,便于表达较深的思
想,探讨较大、较复杂的问题,但因之对读者的文化理解水平就提出了高要求;广
播使用有声语言,更情感化一些,传达那些小中见大、入情入理的事情是其特长。
这些都使广播更通俗化,更便于大众接受。还有就是广播语言是口语化的,这种
语言浅显易懂,亲切自然,深受文化水平较低的听众喜爱。实际上,由于报纸的
发行要受交通条件限制,那些交通不便的深山老区的居民普遍都是通过广播来
接收信息的。所以,广播的听众最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