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清新周刊》、《香港电视》、《亚洲电视》等,以一般市民为读者对象。三是色情刊物,如《龙虎豹》、《黄皮书》、《奇艳录》等,以青少年不宜的“成人杂志”的名义出版。
港府也通过政府新闻处设定舆论方向。长期以来,政府公共关系办公室一直是政府新闻的重要喉舌和来源之一。1959年,政府公共关系办公室改称“政府新闻处”,扩大工作范围,给报社、广播电台提供有关政府的消息。
四、香港新闻界几大事件
1952年“三一事件”和1967年“反英抗暴事件”所引起的报纸官司,成为香港新闻史上绝无仅有的两件大事。
1951年11月2日,九龙东头村发生大火,烧掉木屋数万间,灾民达1.6万余人。这里的居民多为爱国拥共的工联会会员,他们怀疑这一事件是有目的的纵火案。港英当局救灾动作缓慢,并宣布不得重建木屋,须分散到其他指定地区居住。港九工会联合会决定发起反抗斗争,要求重建木屋。《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三报大造反英舆论,号召全港同胞起来斗争。1952年3月1日,中共华南分局决定派出广东慰问团到香港支持斗争,港九工会联合会发动灾民和工人万人到尖沙咀迎接,港英当局调集上千警察驱散群众,双方发生冲突。警方明令禁止慰问团入境。广州《南方日报》和香港《大公报》报道,慰问团行前得到港英禁止入境的消息,决定延期出发。群众以为港英当局阻拦了慰问团,双方展开混战。冲突中,2辆警车和1辆电车被焚,数人中弹受伤,1人死亡。事后,警方拘捕百余人,其中18人被判刑,12人被递解出境。
“三一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提出抗议,《人民日报》刊登措辞严厉的短评。香港《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均在头版转载了这篇短评,《大公报》同版还刊登了广州《南方日报》有关的声明和抗议。三报被指控“刊载一项有煽动性的文字”罪名,负责人分别被捕,由高等法院审理。法院判决《大公报》经理罚款4000元或囚禁9个月,编辑罚款3000元或监禁6个月,《大公报》停刊半年。上诉后,判决维持罚款项目,对是否停刊半年未置可否。周恩来发表声明,强烈抗议港英政府的非法审判。数日后,港英当局接到伦敦指令,才停止执行对《大公报》的判决,以及对《文汇报》、《新晚报》的指控。由“三一事件”引发的新闻官司至此结束,期间《大公报》实际停刊12天(5月6日至17日)。这是香港新闻史上首宗根据《刊物管制综合条例》强制停刊的案例,最后也不了了之。
1964年10月1
产品要想吸引年轻人,首先要了解年轻人的想法以及对比过去时代年轻人的特点有什么,而新闻要在分析总结后展开对应的内容展示,需要注意的是,分析年轻人的特点要去结合时代和社会现象,回到年轻人自己的成长环境里面去找寻人的心理和情绪特点。
比如新闻中宣传品牌很权威、高大上来做文章的方法有的时候对于年轻消费者来说效果并不是很奏效的,毕竟他们自我的想法更多,思考的方式的角度也更多。
那么新闻内容如何吸引年轻人呢?
一、新闻要通过表现价值观来强调指引的特点
年轻人不喜欢被说教,也不喜欢品牌一味的阐述自己产品的优势、价值观的体现等等,他们更喜欢通过产品价值观的表现来认识、了解、喜欢上一个产品。比如像无印良品能在年轻人当中受到追捧不仅是因为品牌主张的回归本质、极简主义的价值导向,还有每一个产品设计当中都向大众表达着简洁简约又健康的生活理念。每一个去过无印良品实体店的消费者也都会有真切的感受。所以在写新闻的过程中不仅要突出产品的价值观,还要通过价值观的细节来起到指引大众的效果。
二、新闻要起到搭建与消费者的桥梁作用
产品的价值始终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他一定是和消费者的生活有相关性的。从而引申出一个品牌他在打造品牌升级的同时也一定和消费者是紧密不可分的。新闻对品牌的传播作用也应该重视这方面,比如像一些产品在设计、包装升级、活动方案上都会通过新闻发布调查问卷,在介绍了细节的特点之后,会邀请消费者加入进来投票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案设计,这样的方式既加强了和消费者的沟通,拉近了距离,也让品牌理念和形象深入人心。
三、新闻吸引年轻人就是要做到产品服务差异化
年轻人都喜欢创新、好玩的事物,任何产品要想抓住年轻消费者的心,就要考虑到这点才行。而创新、好玩的需求从营销的本质上来说就需要品牌做到差异化服务和营销,并且做到让消费者感受得到这个差异才可以。举个例子宝洁公司拥有不同品牌的护肤品和日用品,它把同类型产品之间的区别差异,当做每个牌子的特点和个性来推广宣传,这样每种产品在市场上都是有空间来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