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目标报道领域,那就应该说,每一家新闻媒体之新闻源主体的可能出现,
都有自己相对比较稳定的生成和存在领域。任何一家新闻传媒,首先关注的
是自身目标报道领域的新闻事实,因而自然首先关注的是自身目标报道领域
的新闻源主体。了解这一点其实是很重要的事情,传播者从哪里去发现新闻,
从哪里寻找新闻信息拥有者,首先得明确本媒体的目标报道领域。目标报道
领域中的活动主体更容易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为新闻源主体。新闻报道之所
以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是因为这些贴近的根本就是贴近人,
贴近活动主体;新闻传播关注事,但更关注与人相关的事。新闻报道者,只有
贴近目标报道领域中的活动主体,才能发现真正的新闻事实,发现真正的新
闻信源主体。
第三,新闻源主体身份的随机性或偶然性。社会主体(包括组织主体、
群体和个体)成为新闻源主体是随机的,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不是确定不变
的。没有永恒的新闻源主体。新闻源主体不过是社会主体偶尔为之的一种临
时主体身份或角色。就像演员一样,只有在台上表演的时候才是剧中的角色,
走下舞台便成了生活中的角色。这就是说,社会主体成为新闻源主体是“随
时”“随地”“随事”而变的,身份是偶然的。从现实性上看,只有在具体新
闻报道活动中充当了新闻源的主体才是现实的新闻源主体;从潜在性上看,存
在于一定社会中的所有组织、群体和个人,都是可能的新闻源主体。一个组织、
一个个人,能够成为新闻源主体,是偶然的,不是必然的。
但是,我们必须指出,对于不同的社会主体来说,成为新闻源主体所具
有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有差别的,具有概率高和概率低的不同。不同主体成
为新闻源主体的基本素质和机会也是不一样的。有些社会主体作为新闻源主
体几乎是稳定的,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而有些社会主体只能说在理论上、
逻辑上存在着成为新闻源主体的可能性。比如,一定社会政府的重要部门、
一些比较显著的公众人物,就是稳定的新闻源主体,因为它们/他们的所言所
行,不是与公共利益相关,就是与公众兴趣相关;而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芸
芸众生、普通民众,只有在偶然的特殊情境中才有可能成为报道对象(主体),
所谓目标报道领域,就是新闻媒体编辑方针确定的主要报道范围或内容。比如,《人民日报》
的一个主要目标报道领域或内容就是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经济日报》的主要目标报道领域
或内容就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变化的宏观情况。一家新闻媒体的主要目标报道领域通常是单一的,但
对一些比较大的综合性媒体来说,新闻报道范围常常是多领域的。相对报道的目标领域来说,新闻媒
体的报道范围也会包括一些非目标的领域,对非目标领域的报道,通常是偶然的和零碎的。
成为新闻源主体,他们的言行很难引起公众的兴趣,这是基本事实,并不是
应该不应该的问题。
第四,新闻源主体在社会领域生成、分布的不平衡性。这一点与上一点
密切相关,但侧重点不一样,所以笔者单列一条加以阐释。一定社会的客观
结构(包括社会领域结构、社会政治、经济等具体制度结构、社会主体层次、
类型结构等)从根本上决定了新闻信源主体的结构性一定是不平衡的、有偏
向的。就是说,有些领域能够生出更多的新闻事实、出现更多的新闻源主体,
有些组织、群体能有更多的机会成为新闻源主体,有些人能有更多的可能成
为新闻源主体,而另一些领域、组织、个体却比较稀少甚或没有,那是社会
的结构性安排形成的,不是由主体的新闻愿望决定的。在现实世界中,有些
地方本就是新闻的富矿区域,有些则是贫矿区域,这是客观结构造成的不平
衡,并不存在新闻的公正、平等之类的所谓新闻正义问题。当然,作为新闻
传播者特别是职业新闻传播主体,应该注意新闻资源的发现、开发与利用,
努力达成人们通过新闻方式对整个社会的平衡性、全面性了解。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自觉到新闻源主体结构的不平衡性这种现象是非常
重要的。充当新闻源主体,表面上看来只是充当了新闻信息的提供者,但同
时它也意味着一种(新闻)话语权利主体的形成。总是充当新闻源主体的主体,
就有比较充分的机会反映自己所关注的事实,或者反映自身所处的状态,表
达自己认为重要的看法或意见;相反,那些不易成为新闻源主体的人们,就很
难有机会反映他们所关注的事实、他们自身所处的状态,表达他们对事实世
界中各种现象的看法和意见。新闻源主体结构上的不平衡性,本质上意味着
新闻报道范围的不平衡性,也意味着新闻整体真实的偏向性,深层上则反映
了一个社会或新闻传播者对待不同社会主体的态度。这也正是一些不合理的
新闻传播现象(比如歧视新闻、片面新闻等)形成的重要原因。比如,在精
英化新闻传播观念的视野中,就不大关注平民百姓,这自然会造成新闻话语
的精英化偏向;同样,那种民粹主义新闻传播观念,则很可能造成新闻话语的
盲目混乱,造成民粹化的偏向。因此,从社会责任意义上说,职业新闻传播
者有职责关注新闻话语能力比较弱小的社会群体,从而使一定社会不同群体
人们看到,不同地域(国家、地区)、不同组织机构、不同个人身上产生新闻(事实、信息)
的概率是有差别的,我把那些容易生成新闻事实、新闻信息的地方、主体称之为新闻富矿区,相反,
则称之为贫矿区,这仅仅是个比喻性的说法,并有那么严格。
的典型形象、典型状态能够得到比较均衡的呈现,以保证新闻的平衡性和公
正性。
第五,新闻源主体在新兴媒介环境中的身份角色及其功能出现了多元化
的现象。上面关于新闻源主体特点的分析,可以说主要针对的还是传统新闻
业时代的基本情况,但如今的传媒环境已经变革了,新的媒介生态结构已经
有了自身的特殊表现和状态,因而需要做出一些新的分析。
与传统新闻业时代相比,在“后新闻业时代”开启后的今天,新闻信源
主体的最大变化,可能是身份结构、角色功能的变化,从而显示出不同以往
的一些特征。其一,在身份角色上,如今那些潜在的新闻信源主体,一旦觉
得时机合适,就会自行转换身份,充当传播者角色,将信源主体的身份与传
播主体身份统一起来,将新闻信息传播出去,即不再单一依赖媒介组织或职
业新闻传播主体;事实上,这种将两种或多种新闻活动者身份一体化或统一
化已经成为常态。一些掌握重要新闻信息的主体,只有觉得自己直接充当传
播者角色“不合适”的时候,才会寻求其他传播者。其二,与身份角色的变
化相一致,新闻源主体的功能,不再仅仅是向传播者提供相关的新闻信息或
简单参与新闻传播活动,而是直接传播信息、发表意见。这种功能转换,等
于开辟了直接传播新闻的通道,使得新闻对于社会大众有了“直销”的意味,
从而使新闻表现出“原生态”的景象,感觉上似乎也更加真实可信;但另一
方面,这种没有经过专业新闻传播者把关处理的“新闻毛坯”,也会引来诸多
的问题,特别会关涉到一些伦理道德甚至是法律问题。对此,已有不少的相
关析,笔者不拟在此论述。其三,新闻源主体身份结构、角色功能的变化,
使得不同新闻源主体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新的媒介环境,在新闻源主
体问题上,改变的不仅是不同身份角色在同一主体身上构成问题,同时也改
变了不同新闻源主体之间的关系(对此,笔者在下文还要单列一节加以讨论)。
比如,在同一新闻事实中,可能有不同的新闻源主体,如果他们面对采访,
把各自所掌握的信息提供给同一个传播者(传统新闻业时代就是这样),那最
终反映再现或塑造建构出来的新闻图景,主要就是由他们作为新闻源主体与
传播者之间的互动所决定的;但如果他们各自既充当新闻信源主体同时又担当
新闻传播者角色,并从各自角度出发(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既有认识
论的,也有价值论的、利益论的,当然也会有方法论的),将新闻信息传播出
去,那一定是另一番新闻图景。总而言之,一旦曾经的信息提供者转变成了
直接的新闻传播者,那就在大的原则上意味着,统一的垄断的新闻时代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