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新闻事业》、《出版法》、《时事问题研究》、《散文研究》、《报文选读》等,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反映了当时中国新闻学研究的水平和具体面貌。1936年,学校停办。
十一、新闻业其他相关概况
申时电讯社创办于1928年的上海,由《申报》经理张竹平主持。该社每日收发电讯6万余字,30年代初与110多家报社签订供稿协议,在当时国内有较大影响。后来,张竹平离开《申报》,又与他人合股购下《时事新报》、《大陆报》,创办《大晚报》。这样,张竹平将三报一社联合起来,设立一个共同的办事处,在业务方面紧密合作,互通有无,人称“四社”。1934年,股份公司成立,在北京、天津、香港都设有分社,中国第一个报业托拉斯雏形初显。另外,还以四社名义成立“四社出版社”,成立“四社业务推广部”,出版《报学季刊》、《申时经济新闻》、《时事年鉴》等书刊。该社于1937年上海沦陷时停办。
国民政府1928年12月公布《广播无线电台条例》,1929年8月颁布《电信条例》,允许公私团体和个人经营广播电台。30年代初,我国出现一批民营广播电台,半数集中于上海。1929年12月开播的上海广播电台(后改称“亚美广播电台”),为中国现代开办时间最长的民营台,直至1952年被公私合营。1934年,上海登记在册的广播电台有50座,除5座外国人开办外,其余均为民营台。到1935年3月,才出现第一座官办广播电台。民营台分三类:一为教育台,二为宗教台,三为商业台。民营台一般规模小,娱乐节目为主,格调不高,后也有一些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1934年11月,上海成立民营无线电播音业同业公会。
私营报刊也有所发展。据1931年8月前的统计,上海一地出版的报纸有50余家,通讯社达14家。各地曾遭到军阀查封的报纸大都得以恢复出版。除著名私营报刊外,学生救亡报刊也不少,如北平学生联合会的《学联日报》、清华大学的《觉民报》、燕京大学的《燕大周刊》和《一二九特刊》、北京大学的《北大周刊》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燕大周刊》,1935年12月发表了斯诺的《毛泽东访问记》。还有一些群众救亡团体报刊,如华北和北平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华北呼声》,北平妇女救世主国会的《北平妇女》,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民族解放》、《我们的生活》、《活路》等。
据国民党内政部公布的有关新闻事业的统计材料,全国报馆数,1931年为488家,1932年为867家,1935年为1000家,
对于企业营销部门来说,每到年底都需要为下一年做个预算计划。
首先呢,不同公司在做年度预算时,其实各自的锚点和侧重点是不同的。比如以电商作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最大的锚点、关注点其实是跟着电商平台的节奏来进行一轮轮的活动安排。比如以产品为中心的企业,在做年度计划时,核心要匹配进来每年的新品上新节点。比如有些社交媒体平台,每年的时间节点,一方面是一年四季节日节气,一方面是平台本身的年度品牌活动。虽然不同企业年度计划侧重点不同,但是维度和逻辑其实是大体相同的。
对于企业营销部门来说,在做年度预算时,我们基本是将这几个维度都融合在一起:
1,一年四季节日节气先列出来
每年我都会整理一份年度节日节气表,阳历节假日,阴历节气,融合进来不同行业的纪念日,以及所处不同行业的重点展会时间,再标注出来自己品牌或平台目标受众所对应的节日比如母亲节,最后补充进来自己品牌或公司的周年庆,就是一份挺完整的节日表了。
其实日常只要你细致观察就会发现,现在的很多节日,都会形成月经式的热点。比如农历初五迎财神,朋友圈里一定是各种财神海报。比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开学,一大帮家长都会感慨神兽归笼,自己终于可以省省心了。比如6、7月的大学生毕业季,是每年的怀旧潮迸发时刻。比如万圣节和跨年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出家门,进入到游乐园里,感受人潮里满满的仪式感。这些年轻人所喜爱的节假日,并不全是中国节日。但对营销人来说,确实可以提前预知甚至提前做准备的也许可以蹭的情绪热点。
2,从年度重点事件开始,将预算留出来
每家企业基本都有些重点的事件是要做些动作的。有些是跟电商平台时间一致,有些则是公司在促销活动之外要做的一些事件。
3,将重点产品上线的预算提前做好规划
对任何一家做品牌的企业来说,产品都是核心之一。虽然产品在公司里分成了不同逻辑,有的是利润品,有的是战略品,有的是引流品……但总有一些产品,是值得重点推广宣传的。对于品牌经理来说,这就需要提前准备。从上线前的物料准备、预算准备、媒介沟通、种草准备,到上线初期的价格规划,数据监控,渠道推广,再到日常的价格管控……一系列的行为都需要前期做好预算。
4,电商,电商
从2009年的天猫双十一开始,整个电商行业开始了造节热潮。天猫之后,京东618、乐蜂网38节……后来就变了一年四季几乎每个月都有好几次大促节点。以天猫为例,除了一年四次焕新新风尚,从年初的年货节,到3月女神节,4月春游出行,再到5月劳动节、母亲节,六月618,7、8月基本全行业下行,9月开始开学季,10月开始双11,11月一次大促,12月双12,双旦……一年基本就过去了。
作为个体,做了几年的电商运营后,讲真是觉得挺累的。对于从业多年的营销人来说,这些日常的经验早就熟稔成惯性,那工作就变成一种周而复始的轮回。建议老营销人,多看看抖音小红书的玩法,多看看广告圈里的变化和案例,都可以让我们对于营销的理解,从只停留在促销和货品组合,变得更有人味儿。不要总盯着数字、被数字淹没,我们就很难看清楚数字背后所反映的真实的用户需求。
5,品牌,品牌
作为一个品牌人,我们每年都需要对自己任职或服务的品牌有个初步的判断。判断品牌目前发展到了一个什么阶段,是否有机会做一些大动作。这种判断在品牌内部来说,考虑GMV、考虑利润、考虑营销费用占比、也考虑不同渠道的ROI。而在外部,我们看的更多是,有些动作我们已知是品牌有钱了就会做,做了也有机会更赚钱。
没钱时候,大家都更关注效果类的投放,因为短期的、即时的销售结果反馈,是每个品牌发展初期阶段,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的必要条件。这时候,大家更多关注的全是渠道红利,短期增长。而当我们逐渐从一个产品品牌发展到不会担心朝生暮死,我们就开始关注到了我们的目标用户,不仅仅有着纯功能利益点的需求,而还有情感利益点和自我表现利益点的需求。
我们只需要为这些事件,匹配对应的时间、提前安排人手做好提前工作量规划,做好财务预算,就可以把更多时间花在向公司申请实际预算的博弈上了。大多数人做计划的时候犯难,很多时候是因为,现在的平台越来越多了,玩法越来越多了,需要做的很多事具体。这就需要做计划的人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了解新的平台规则、行业做法,以及对应的数据判断。同时也要看,做计划的角色是仅负责品牌传播,还是销售预算也要一并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