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流行过关于“写作业”的段子:“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写作业”“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生当做人杰,死亦写作业”……还有一个非常精彩,叫作“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写作业”。
《写作业》这组段子,大概是集体创作的。你们也可以找有趣的古诗词段落,把“写作业”这三个字填进去,会发现突然变得很有意思,令人捧腹——“写作业”这三个字真是万能的催化剂,放到哪首诗里都会变得幽默有趣。
如果你们有心,会在阅读中,在微信微博中,看到很多这样的催化剂,一个字,或一个词,放在各种完全不同的句子里,创造出一个完全特殊的语境。
“写作业”是个典型的交互文本,让熟悉事物陌生化。现在的网络流行语“皮皮虾,我们走”,也是一样的“陌生化”文本,网络写手们不断繁衍、创造出各种“×××,我们走”的语言和图像。
“写作业”的段子往深里分析,就不好笑了,这个段子是“带泪的笑”,是在艺术地、巧妙地反映教育界的严重问题。
这是词语的魔法。
写作,就是词语的魔法。
当两个完全异质的东西放在一起时,就产生了新的物质,像化学里的化合反应。魔法词语组合,对于写作来讲,是一个必练基本功。
好的写作者,总是非常关注“异质”的东西,把它们“同构”在一起。把性质完全相反或者差异性很大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就会产生奇特的效果,如同“高速对撞机”的碰撞,新物质就这样诞生了。
“异质同构”是语文老师很熟悉的词,但是你如何切实做到日常训练,并引发学生们的兴趣?我推荐隔三岔五地做一下“拼贴造句练习”,把完全不相关的词语,拼贴到一起,造成新的意义。
通常的造句练习,老师都希望同学们造出符合要求的句子。这是要把思维活跃的孩子,训练得循规蹈矩。学生们不能说奇怪的话、造滑稽的句,那样会被扣分。
比如用“又”字造句,小朋友写道:“我妈妈又矮又胖又高又瘦。”这是不符合认知逻辑的,但小朋友哪里来的这么多逻辑?一个有趣的老师评价说:“你的妈妈是变形金刚吗?”比如用“陆续”造句,有个小朋友这样交作业:“我的爸爸陆陆续续回家了。”老师问:“你的爸爸怎么啦?还分批回家的。”还有一个超有意思的:“我其中的一个左脚受伤了。”老师问:“你是蜈蚣吗?”
这些造句,有些可能是网络写手炮制的,有些可能真是小朋友写的。
小学生思维活跃、跳脱,还没学会太多的“词语禁忌”。他们不知道这个词语禁止跟那个词语连接,不知道什么是符合造句规律或语法。他们想到就写下来了。
不过,初中生都受过多年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在反复的批改和修订之后,那些搞笑的句子全都不存在了。你们写出来的都是符合语法要求的句子。这些句子,无数人包括专家学者都写过了,学姐师兄写过了,男老师女老师写过了,爸爸妈妈写过了,你们再这么写,不过是重复。好的句子,有趣的句子,一定不是重复的,而是创新的,是距离遥远的词语碰撞出来的,如同彗星撞击地球。
新思维需要不同事物、不同物质的碰撞,是真正的“头脑风暴”。互联网时代,很多人包括教育界,都提倡“创造性写作”。
创造性写作如何进行?首先要“跨界”,要“异质碰撞”,才有创造。
那么,如何回答“写作是什么”这个问题?
一、写作是人生经验的创造性表达
创造性的表达,意味着我们要用“陌生化”词语来表达。
“陌生化”是让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
写作文通常是用熟悉的词语来“遣词造句”,写熟悉的事与物。而创造性写作相反,要用距离遥远的词语来碰撞来形成新的表达——两个陌生的词语,本来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但组合在一起忽然就有意义了。
世界上最短的一篇文章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吗?
这篇文章叫《生活》,只有一个字:“网”。
这是著名诗人北岛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写的一首诗。
太短,以至于不可能更短。
这首超短诗,无疑有自己的独创性。这首诗到底有没有道理,以后我们还可以继续研究。“网”和“生活”,采用了“共性呈现”的方式,即这两者有一定的共同性——生活中交织着各种人际关系网,人和人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犹如蜘蛛网。现在人们已习惯用“网”来表达社会上的人际关系了,如“关系网”。在北岛写出这首诗之前,人们并没有如此具象化地去想象社会,想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诗歌的创造性表达,从“无”中生“有”,普通人就可以拥有这种“有”了。北岛的诗把人们原本只是朦朦胧胧地想到的,但还没有说出来的社会形态,形象化地呈现出来。也可以说,这是“形象思维”。
诗歌是形象思维的重要载体,海子那首名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很形象的,他用了具象来表达: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海子在这里不再抽象地写“崇高”“美好”,他表达的“憧憬”是物质的,实体的,可触可感的,现实的。不是保卫河山,不是鲜血染红,而是“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这里暗含着什么呢?暗含着海子的自我写作人格中,“昨天”是不“关心粮食和蔬菜”的。
其实,我们注意到了没有,在写作文时,几乎没有哪一位同学关心到你每天都要吃的、须臾不可以离开的“粮食”和“蔬菜”。我们通常都写到“崇高”“幸福”“快乐”“做好事”,可是,我们就是不关心“粮食和蔬菜”——只有你们的妈妈关心,她每天都要去买菜,做饭,百般劝你多吃蔬菜,身体健康。
我分析过一篇诗歌,南京诗人乌青写的《天上的白云真白啊》。三年前,很多人为这首诗吵翻了天。原诗如下:
天上的白云真白啊
真的,很白很白
非常白
非常非常十分白
极其白
贼白
简直白死了
啊——
很多人被这首诗激怒了,认为这不叫诗,是口水话。
最后还用了一个中学语文课本里常常出现的抒情句段:“啊——”真是让人受不了,白云白啊白的,那么白,极其白,贼白,实在太白话了,但又有些隐约的特别意思在里面,起码似曾相识。我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常常读到很多类似的无意义抒情呢?
很多人对诗有一种固定的认识,例如要具有抒情性,要有美,还要和谐,要符合伦理道德,等等。但是,这首诗既不美又不和谐,却偏偏采用“抒情”方式来表达。在正常的理解中,抒情、赞美要面对美好的事物,例如鲜花等。但是,你面对牛粪就不能、也不应该赞美。或许白云应该被赞美,但是不应该被人用这种不美的词赞美。“贼白”什么的,实在是让很多人感到不舒服。而且,翻来覆去,说的是什么?是“白”。白云的白,有什么好说的?通常来说,人们说白云,都会比喻,比喻成棉花,或者棉花糖。可是,乌青不比喻,他简单粗暴,很像某些广告。也可以说,他运用了广告语体那种方式来写诗,很无理。他破坏了人们对诗的原有认知,让人非常不习惯,非常不舒服。
《天上的白云真白啊》叫不叫诗,大家还可以继续争论。在这里,我不会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希望大家在互动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升自己的认知。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首诗。但,是不是好诗,或者说,引起众怒的诗能不能存在?诗人这样粗暴地切入表达,有没有道理?这些都可以再深入地讨论。